隨著國家對水利水電資源逐步加大開發,一座座綠色能源的水電站在山河之中拔地而起。截至“十三五”末,我國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1954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水電22151萬千瓦,小水電7500萬千瓦,抽水蓄能2303萬千瓦,水電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20.9%。為從一定程度緩解現場監測人員少、工作量大的矛盾,減小了部分作業區域人員安全隱患大的情況,對水利水電工程安全自動化監測改造是有必要的。一般水利水電工程對轄區內風險部位位移監測設施進行自動化改造,通過為針對建筑物及重點大壩區段安裝柔性測斜儀,實現數據實時自動采集和分析。柔性測斜儀是一款靈活柔韌的、標準的 3D 測量系統,通過MEMS微機電系統測量重力加速度在不同軸向上的數據,從而計算出被監測對象的位移變化情況。它沒有優先軸,可自由彎曲,安裝方式多樣,可以豎直安裝、水平安裝或環形安裝。華思柔性測斜儀利用先進的測控技術、重力加速度測量技術、傳感器溫度補償技術、核心算法技術等,實現對監測物體 X、Y、Z 三維變形量的實時監測。
柔性測斜儀的監測內容主要涵蓋深部位移、表面位移、傾斜、地表沉降等。適用于邊坡滑移、隧道施工、道路路基沉降、橋梁撓度、水利大壩沉降及側移、建筑施工等多種實時監測的項目。
柔性測斜儀安裝完成后,接入華思變形監測云平臺,華思變形監測系統云平臺具有監測數據實時獲取、云端綜合處理、多樣化圖表展示、專業相關性分析、災害預警報警、報表統計上報等功能,可同時管理多項目多設備,提供安全可靠、實時全面、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傳統的形變監測是在監測區建立控制網,使用精密測距儀和經緯儀為主要手段,選擇網中高等級點建立統一基準,將這些監控網點用可靠的方法高精度地與各部位的獨立基準點聯測,形成整體的監測網絡系統。監測網的精度和可靠性高,觀測周期長,所需費用高,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隨著柔性測斜儀位移監測系統的完善及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提升,采用自動化監測手段,可在滿足常規監測精度的同時,提高監測頻率,使得監測數據不只可以用來對工程質量進行檢測,更能滿足被監測對象發生應急災害的實時監控及預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當前,形變監測采用常規人工測量及自動化監測兩種手段,其對比如下: 安全監測設施自動化改造項目的實施,降低了人工觀測及資料整編分析等工作量,柔性測斜儀結合變形監測預警云平臺可對風險部位實現實時自動化監測,當監測變形量超過預警值時,可及時預警,相關人員收到預警后可及時查看并采取相關應對措施。柔性測斜儀的安裝,為水利水電工程轄區風險部位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